保险知识汇总,养老保险改革需要破除旧格局

2020-11-13
养老保险知识

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这个办法,形式上已经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同,是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步骤之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用“一国两制”来形容: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在绝大多数地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还没有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平时也不交养老保险,退休后由当地财政计发退休金。

目前依然留存的事业单位养老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适应当时单位和人员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形式。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人员流动频繁的需要。然而,制度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果其变革和发展总是滞后于经济基础,它就会拖社会进步的后腿。因此,良好的制度变革应该适当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和引领社会的进步,而不能总是被社会拖着走。但眼下的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仍然与时代发展有距离。

首先,它离人人平等的权利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既没有把机关工作人员一并纳入社会化管理,也没有打算从制度上解决现行养老制度下企业员工退休金远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退休金的问题。当下,企业员工的退休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金,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很多企业员工哪怕是曾经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其退休金只及机关事业单位同等职称人员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些问题都应该纳入全国一盘棋考虑,以建立健全没有身份差别的统一养老保险制度。

其次,这个改革试点以人为本位的权重仍明显不足,部门利益和地方局部利益影影绰绰。一方面,它虽然强调养老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但与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现实差距仍不小。另一方面,养老保险还没有脱出部门利益的圈套,仍然由地方的部门统筹,而非由更加市场化的、全国性的公司统筹。

在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异极大的背景下,社会保险的各地基数不同、费率不同、建账比例不同,失业、养老、医保标准不同,彼此之间的衔接非常不易。如果仍然维持现行“划地而治、部门割据”的格局,社会保障的各项账户随公民自由流动将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这极大地损害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每到年末,珠三角的农民工就退保成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因为根据规定,农民工要享受到养老金,必须等他们达到退休年龄后,且要在当地连续缴纳保险十五年以上。而若要退保,就只能拿回自己个人账户的一部分钱,企业缴纳的部分就充实了当地社保基金。在现有社保制度下,跨地区、跨省流动的人员,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是企业工人,其实都是“农民工”,甚至连农民工的待遇都不如,因为农民工至少还能退保,而其他类型人员只能等“调动”,但户籍制度往往又成为“调动”的天花板。

显然,现行以行政区划模式建立的“划地而治”的养老保险体制,已经遇到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惟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破解行政区域的“划地而治”和“部门割据”。可以尝试的办法是,将公民的社会保障账户划到已经完全市场化的保险公司手里,他们都有全国性的战略布局,要实现全国内部统筹比现行政府体制下的社保不同利益主体间统筹容易得多。无论公民走到哪里,社保就跟随到哪里。这其中,政府的责任则回到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来:一是建立全国性的社会基金,二是回归监管者的职责。

延伸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保险改革迫在眉睫


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得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人保部日前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反响强烈。尽管人们解读的角度不同,不过在支持改革这一点上高度一致。有人说,这个改革来得正是时候,我的看法是太迟了,而且切入点也有问题。

社会保障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强制性。它不同于自愿性的商业保险,企业和个人必须参加;二是普遍性。社会保障是全覆盖的,不允许有漏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苦乐不均

保险制度是分隔的,首先不包括农民,其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资金完全由财政承担,保障水平较高,虽然其中也不平等,比如地区差距和层级差距都非常显著,但与农民有天壤之别,比企业也好很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国家财政不再负责,而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承担,原则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眼下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近的消息说有2000多万农民工受经济下滑拖累失业返乡,这些人本来是各自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失业返乡,这些家庭的基本生活可能都将出现困难。人保部官员说,今年的中国就业问题将特别突出。这些问题让隐蔽和拖延已久的社会保障问题显性化了,养老保险是其中之一,这对财政提出了要求。

而此时财政的首要问题是扩大支出,刺激经济增长,问题在于,财政收入将由于增长放缓而明显下降,为了避免刺激经济导致过多的赤字,需要清理压缩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就是在这个财政压力背景下出台的。据说全国的事业单位120多万个,3000多万人,财政80%的养老保险支出,就是给这3000多万人的。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水平降低一点,对整个财政收支紧运行的状态改善,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这个美好的初衷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事业单位,为中国所独有。它不是政府部门,却履行着部分政府部门的职责,它也不是纯粹的企业,但却有收入渠道,而且改革以来,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水平还与单位的创收同涨落。正是因为事业单位是准政府机关,在社会保障上,采取就高不就低,跟机关看齐的做法,由财政完全承担养老保险的支出。

根据试点办法,要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一般的估计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水平,将明显下降,因为目前的企业的养老保险要比事业单位和机关差一大截。

企业的养老保险水平低,一方面是财政不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按规定及时足额上交资金。多年存在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转,也就是个人账户里面没有钱,如果马上就取,根本取不出钱来,因为个人交的钱早就取走。支付给现在已经退休的人了。

这部分欠账和亏空的弥补,只能算在财政头上。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财政先补充企业养老保险的欠账,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转,现在正在上班的人远多于退休的,空转能暂时遮掩得住,随着出生高峰期的人退休,问题滚雪球似的,将越来越严重,后果殊难料想。而且,社保资金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号称保值增值能力很强,在股市上表现就很抢眼,补充养老保险金,完全有可能。

所以,一些专家要反问,凭什么要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水平,跟低水平的企业看齐,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要企业按规矩办事,把养老金提高到事业单位的水平呢?让几千万人福利下降的改革,能叫真正的改革么?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么?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个任务属于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区分企业、机关和失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公平的。养老是个公平的底线,不管你原来的工作待遇如何,最后要获得同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保制度成熟国家,这是靠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解决的,相当于我国企业和个人交纳的费用。既然大家都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能享有同等的养老待遇?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也许动机关的奶酪难度太大,而拿自己开刀也很不习惯,所以,就从事业单位着手,毕竟,它不是正儿八经的机关,虽则人多,但是势并不众,阻力小,除了广东的一些大学教授嚷着要提前退休,不见有什么大动静。

其实,既解决财政压力,又解决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办法很简单。第一,压缩诸如“三公”之类的开支,可以省出几千亿;第二,把没有政府职能但享受财政拨款的单位,比如各种学会、协会、招待所、文体部门、文化出版、机关高校的后勤部门等,它们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也可以完全市场化,财政的这一大笔冤枉钱,也可以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

改革三十年,很多政策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上海证券报

保险知识汇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改革


养老金数额相差大

今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今年将试点。

委员表示:要先弄清改什么、怎么改

“去年年底,我国出台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的政策,因政策疏漏,各地尚在弥补缺失,可时隔不久,今年新年便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于今年年初在5省市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昨天,不少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什么?怎么改?需事先说清楚。”

养老金数额相差大

今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今年将试点。

虽然目前改革方案没有正式公布,但此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介绍,改革的大体方向和思路是: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有行政职能的要纳入公务员劳动保障体系;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据专家测算,如果“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按照企业模式计发”,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工资是每月5000元,假设他的工龄是35年,按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计算,他退休可拿到4000元左右,而换成企业模式发放,养老金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这意味着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要少拿一半左右。

方案缺乏执行细则

“我国‘未富先老’,国家财政将不堪养老重负,非改不可,这是实情。”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却指出,由于此次改革范围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人员超过3035万人。“应该说,这项改革涉及千家万户,面广量多,应慎重行事,方案草率出台,其间有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

“去年年底,为刺激内需,刚出台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的政策,因政策疏漏,各地尚在弥补缺失,可时隔不久,今年新年便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张群表示,出台一项如此重大的改革方案,至少应先向社会征求意见,绝对不能草率。

被人诟病的一大关键问题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表示:“事业单位还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这样笼统划一,分都没分清,怎么改?方案缺乏细致的分类指导和配套改革措施,简单沿用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办法也有失偏颇。”

教师是否应该纳入

而作为教育系统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春时对教师是否应纳入改革范围表示异议:“按照现在的社保标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纳入社保后,收入将大大低于在职工资,也与以前已经退休的未纳入社保的职工养老金出现较大差距。”根据《教师法》,教师收入应不低于公务员,这也应该包括退休收入不低于公务员。

此前有媒体披露,在试点省市之一的广东,一些高校50岁左右的教师要求“提前退休”,有些高校不得不出台措施,暂缓办理提前退休。

针对这一情况,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盛昌黎建议,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涉及教师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是否符合《教师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盛昌黎也指出,《方案》不能只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家设计和推行,应吸收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涉及到占事业单位人数最大比例的教师养老金制度改革,应有教育主管部门参与。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保险需要提早打算


在传统的养老金计划中,养老金收益额一般是用服务的年限乘以退休前一年的年收入得出的百分比来计算的。这个公式对在一个公司内长期工作的员工最有益---因为工龄越长,收入越高,老员工的收入一般都高于新员工的收入。

各家公司养老金计算方法各不相同,但一般计算的因素都包括:上一年度的薪水、服务的年限、退休系数等。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15年,退休前一年的薪水是4万美元,退休系数是每年2%,第一个连续10年工龄的退休系数为1.5%,第二个连续10年的退休系数是2%,最后一个连续10年的退休系数达2.5%,那么退休金的计算公式为15×2%×40000美元,到65岁退休时你的养老金是每年1.2万美元或者是每月1000美元。

从支付金额的角度出发,公司养老金计划一般都允许人们提前退休,如果你在60岁退休,比规定的65岁早了5年,许多雇主都会减少你收益的三分之一,如果55岁退休,收益则会减少一半。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规定为那些中止工作的年轻人解决养老金补偿问题,但如果经常变换工作,你可能就不能享受这些养老补偿。通常公司在对员工实施补偿计划前,会要求他在本公司工作满一定的年限。如果公司规定5年后才能享受,因此在跳槽前建议你要了解公司的各种养老金规定。

保险的选择。有家小的人们应考虑保险的需要。专家们认为,有孩子的全日制工作的工人,应至少将7年的净税后收入用于保险。

大多数保险条款中,根据投保人不同的年龄和交纳的金额,受益的净价值也各不相同,但专家们认为长期残疾保险是最需要考虑在内的。

如果在退休前发生残疾或丧失劳动力,长期残疾保险就可以替代你的工资收入。没有这项保险,如果工作也发生问题时,正常的退休储蓄就会遇到麻烦。

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保持用支票消费。人到中年,如果你在正式考虑退休需要有多少钱之前,等上10年或15年,你就冒着可能一分钱也不能存起来的风险。假设在未来25年中,每年的通货膨胀为3%,那今天你在超市花费的100美元,那时就需要209美元。

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关键在于要为每天的日常消费做个现实的消费计划,并保留一定的余钱作好长期打算,如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费用等,这些计划不需要你负债。在日常消费时尽量使用支票,将信用卡透支余额保持在最低额。可能的话,采取按计划消费的策略。

避免被住房贷款的债务埋葬。人到中年,大多数都处在归还住房抵押贷款的过程中,但在年轻时,人们很少考虑住房与退休的关系。事实上今天大多数退休人员的寿命很长,他们不愿意蜗居在狭小的房间里整天看电视,但维持一栋大房子、过富有活力的舒适生活是需要有较多的存款作后盾的,因此在购买住房申请抵押贷款时要格外小心,不要贪图过于奢侈的房子,以免被住房债务所拖累。现在适当控制抵押贷款,就能为养老金帐户多增添一份储蓄。

保险知识汇总,改革养老保险有利社会保障体制完善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方案在网上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认为养老金改革,应该努力把企业的提上来,而不是把事业单位的拉下去;有网民认为首先应该是公务员群体带头改革,与企业并轨;也有网民认为养老金改革不能光拿事业单位开刀等等。

在笔者看来,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因而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各省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各地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以事业单位为突破口的改革方案具有合理性。但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应以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准则。

要明确的一点是,许多媒体在报道中突出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可能大幅降低的事实,忽略了方案是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行改革。这就是说,事业单位的员工以后也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职工共同负担。这就改变了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享有国家拨款、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状况。改革套用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并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历史欠账,基金缺口严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统一,有的企业缴费基数偏小;一些企业欠费、拒保,养老保险费征缴困难等。这使一些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没有保障,或者养老金不足以保障退休职工的生活。因而,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调到与企业基本一致,就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不能盲目一刀切,而应在保障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另外,以事业单位为突破口进行改革,一部分人的利益必定会受到损害,改革过程中的阻力也是可以预见的。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不相同,这就需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以切实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

自去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承办了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现在我们还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在我国人口多、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的现状下,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成为保持我国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笔者看来,只要坚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确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保险知识汇总,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近日,市民张先生打进本报新闻热线5181111,他告诉记者,他今年40岁,虽然自己很早就离开农村来到宜宾城区打工,但户口一直都在农村,直到最近他才将户口迁入宜宾城区,目前在城区自主创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以个人方式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为自己今后多份保障,他想了解一下个人方式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昨(23)日,记者从市社保局了解到,根据《四川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川劳社发【2006】17号)的通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中就包括法定退休年龄内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另外,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应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市社保局综合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个体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当月缴费工资基数,不得超过上一年省平均工资的100%;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个体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当月缴费工资基数原则上为上一年省平均工资的100%(五档)。“今年我市个体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仍分为五个档次,年缴费分别是3432元、4008元、4572元、5148元、5712元。”该负责人说,目前市民可在翠屏区和宜宾县柏溪镇范围内的宜宾市商业银行各网点缴纳。

保险知识,养老保险需要及早规划


与欧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相反,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人口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长期收不抵支的现状,决定了社保只能满足一部分人较低水平的养老需求。中德安联理财专家建议,养老问题应尽早规划,越早投入,收益越高。老龄化

投资早晚回报差异大

对于70、80后的年轻人来说,养老压力犹为突出,由于大部分人士是独生子女,不仅要承担养育子女、赡养双方父母的重任,还要面临日益高企的房价压力。根据中德安联的预测,假设30岁的年轻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每月生活支出为2500元,60岁退休时大约就需要6000元来维持相仿的生活品质,这还不包括自己和家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旅游、压岁钱等社交支出。

那么,什么时候考虑养老最佳呢?举例来看,30岁的韩先生拟购买保险作为养老规划,供选方案有2个,一是从现在开始,每年投资6000元,投资期限为10年;二是10年后开始投资,每年的投资额和投资期限均相同。以投资年回报率为5%进行计算,可以发现,到其65岁时,积累资金分别是26.8万元和16.4万元,后者与前者的差额有10万元之多。

合理选择理财工具

中德安联理财专家称,合理运用理财工具可以有效地化解养老压力。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理财工具越来越多,在各种理财工具中,最常见的是银行储蓄和债券,其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安全、取用灵活用,但收益受近期利率影响。近年来货币市场一直处于利率下降区间,存在银行的资产甚至有贬值的可能,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1990年为10.08%,而目前仅为2.25%。

股票看似收益高,但伴随着非常高的风险,一般不建议作为养老规划的主要部分。与储蓄相比,保险能提供长达几十年的资金运作时间,通常以投保时的利率作为保证利率的参考,因此在高利率时投资受益最大;其二,保险有“半强制储蓄”的功能,可避免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做到专款专用;最重要的是,保险可提供风险保障,不幸发生意外,可从保险中获取一笔大于投资数额的保险金,以解燃眉之急。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保险须知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然而,记者对身边20位30岁以下且具有大学学历的朋友进行调查,答案是惊人的一致,这些年轻人普遍希望父母有养老规划。而记者采访的多个理财规划师纷纷表示,为了自己未来不至于成为子女的负担,最好在40岁之前就储备养老资金。

退休20年养老金需百万元

日前,记者对身边20位30岁以下且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受访的年轻人中,有12位称父母有退休金,但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而且老人家身体状况说不准,一旦有些病痛什么的家庭经济很容易陷入困境。另外还有8位年轻人表示,父母年老后就完全要靠自己负担,想着都觉得压力太重了。由此,他们希望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储备养老金。而30年后,这批年轻人的养老金需要多少呢?

第一创业证券理财师徐弘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假如准备60岁退休,老年生活每月花1000元钱,按平均寿命80岁来计算,将需要:1000×12×20=24万元养老金;假如每月2000元,你将需要:2000×12×20=48万元养老金。而这一点,是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

事实上,几十年间不可能不发生通货膨胀。如果以平均3%的通胀率计算:假设我们现年30岁,如果每月支出1000元,则需要1000×12×20×(1+3%)30=58万元;按2000元计算,则为2000×12×20×(1+3%)30=116万元

上述计算以3%的通胀计算,通过30年的复利,为30年前的2.43倍。30年来,工资涨了多少倍,物价涨了多少倍,数值应该远远超过2.43倍的。所以,30年后这批年轻人老了,养老金需要百万元以上。

社保只提供了部分保障

过百万的养老金由哪里来呢?或许,你会说,单位已经帮我们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不过,理财师们表示,社会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按照职工工资来计算的,缴纳基数不超过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对于工资外收入较高、个人养老金缴纳比例相对较低的白领来说,退休金与目前收入的反差会更大,退休后生活质量的下降也会更高。

假设一位月薪6000元左右的白领,每月支出约3000元,60岁退休,此间能够保证与现有收入基本持平的工作,并按每月3000元的工资额度缴纳社会养老保险,30年后每月可以从社保领取3600元左右的养老金。然而,如果该白领希望能维持现在的生活现状,也就是保持每月3000元的消费水平,那么假设CPI指数保持在3.5%,那么30年后该白领退休时每月需要的花销是8430元。

如此看来,过上体面的、有品质的退休生活谈何容易?理财师的建议是:存钱、买保险。专家表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40岁开始,将每月可支配现金(解决基本生活后可用的)的20%作为养老定投。“30岁-40岁是在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买房、买车基本上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到了40岁,事业跟收入相对都比较稳定,当然,风险承受能力也在降低,所以,应当适当地考虑自己养老问题。”

此外,蔡瑞椽称,除了定额定投,购买保险也是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她强调,意外险、重大疾病险等都能为我们养老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保险知识汇总,如何尽快改革养老金制度


实现养老金制度公平,制度改革的覆盖面要广,所有影响制度公平的人群都应纳入进来。我们不能在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付出改革代价之后,还要为公务员养老金改革第二次付出代价。既然改革,不能是挤牙膏式的,理应是彻底改革。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将试点。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

据报道,此次中央下决心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不堪重负。但在笔者看来,养老金改革的本意理应是实现制度公平,而目前养老金制度的不公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有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平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高出企业两倍多。而且,这种待遇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尽管此次养老金改革具有破冰的意味,但仍让人遗憾不少。比如,早在传出事业单位养老金向企业看齐之时,舆论就普遍指出公务员不能例外,也应该向企业看齐,但此次改革却不涉及公务员。再比如,养老金改革始于事业单位,最终要把机关公务员纳入进来,却没有一个改革的时间表。

其实,养老金制度不公已经存在很多年了。造成制度不公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退休职工双轨制”。这种“双轨制”导致一部分人的退休收入比另一部分人高出数倍。显然,“双轨制”早有改革的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今日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

从新闻报道来看,仅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而言,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从时间上来说,先要试点相当长的时间,然后才能逐步全国推行;从阻力上来说,不仅要面临各种事业单位的阻力,更要面对部分政府机关的阻力。因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一旦顺利,就轮到公务员了,政府机关自然缺少推动改革的动力。

也就是说,养老金制度不公已经存在十几年了,由于此次改革很难一步到位,很可能会出现养老金改革跑“马拉松”的现象。如果改革的制度设计欠合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养老金改革就变成了漫长的博弈。这无论是对于改革本身而言,还是从实现制度公平的紧迫性来说,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的各项改革中,不乏跑“马拉松”的先例。比如,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口号喊了若干年,但实际改革依然是走着小步。同样,“退休职工双轨制”存在多年,养老金改革也呼吁多年,但改革的步子却不够大。改革如果依照目前这个速度,把机关公务员全部纳入改革估计要到牛年马月了,国人还将为这种制度不公付出更多代价。

因此,实现养老金制度公平,制度改革的覆盖面要广,所有影响制度公平的人群都应纳入进来。我们不能在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付出改革代价之后,还要为公务员养老金改革第二次付出代价。既然改革,不能是挤牙膏式的,理应是彻底改革。既然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与机关公务员挂钩,显然只能一起改革。

保险知识汇总,深圳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由两部分构成:1、基本养老保险;2、地方补充养老保险(深户)因为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只有深户才有,最主要是里面的内容只针对92年或者94年之前工作的人才有用,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就省略不说了。以下所称的养老保险均只是基本养老保险。

同样,养老保险也有一个缴费基数,不过没医疗保险那么复杂,不管深户或者非深户都是一样的。

缴费基数:实际工资(如果不清楚怎么算的,请参考医疗保险相关部分)

浮动范围“60%月平均工资≤缴费基数≤300%月平均工资”

养老保险的缴费规定

公司缴实际工资的10%,个人缴实际工资的8%,总共的缴费金额是实际工资的18%。

养老保险的费用流向

这18%中的8%是进“个人帐户”,10%进“统筹基金”。

养老保险领取规定

领取条件:

深户:1992年7月31日前参加工作缴费累计满10年;1992年8月1日开始参加工作的缴费累计满15年。

非深户:缴费累计满15年。非深户籍员工在养老的条件上和深户籍员工平起平坐,即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在深圳退休,按月领取养老金。

领取金额

月领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基本调节金

(横线部分为1992年7月31日前参加工作者才能享有,考虑实际情况,在这里就不做计算了,本身金额也非常少)

基础养老金:以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计算;

根据以上公式,大家基本都可以算出自己现在的养老帐户上大概有多少钱了。

文章来源:http://m.bx010.com/b/26607.html

上一篇:儿童医疗保险哪一种比较划算

下一篇:农村户口可以买社保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