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基层医院“转诊”将成报销比例差距的依据 不经社区医院转诊看大医院只报销45%

2020-08-07
家庭保险规划比例

从明年1月1日起,广州市职工医保将正式实施门诊统筹新政及门特新政,参保人在大医院就医前是否由社区基层医院“转诊”,将成为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差别的依据,其报销待遇差距将达10%,而参保人今后在社区基层医院就诊,享受到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提高5%,达到80%。

此外,根据门特新政,乙肝的医保报销将从目前的“门慢”调整至“门特”管理,职工医保的医保支付额度将从目前的150元/月提升至600元/月,居民医保也由100元/月提升至420元/月。

昨天,广州市人社局、财政局以及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范围及标准的通知》以及《关于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门诊特定项目费用范围及标准的通知》,两项新政均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根据门诊统筹新政的规定,参保职工的门诊选点依然维持在一大一小两家医院。但到社区医院门诊治疗,医保报销比例将从目前的75%提升到80%。经基层选定医疗机构转诊后30日内,在其他选定医疗机构和指定专科医疗机构(俗称“大医院”)就医的,报销比例将从目前的50%提升55%,如未经基层选定医疗机构转诊直接到大医院就医,报销比例则降为45%。

同时,城镇职工医保门诊待遇每月最高支付上限依然是300元。每月最高支付限额当月有效,不滚存、不累计。

根据门诊统筹新政的规定,到口腔、骨科、眼科、肿瘤以及妇婴等专科医院就医时,无须办理定点也能享受45%的医保报销比例。

相关阅读

定点医院,广州市职工医保新通知:基层医院首诊报销升至80%简易门诊开药不享医保报销


广州职工医保参保人要注意了,广州市近日下发通知,调整参保人定点医院的选择方式,以前可以直接选一家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现在必须先选基层医院,再选其他医院进行专科就诊。

第二家定点医院只能看专科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经过多年的调整,并没有太大改观。为此,广州市人社局等下发《关于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范围及标准的通知》,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参保人选择门诊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时,必须先选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再选其他医院。

比如,在广州越秀区,明年1月1日起选门诊定点医院时,必须先选择越秀区第三人民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分院、越秀区第二中医医院等基层医院,再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大医院或专科医院,而到省人民医院等大医院、专科医院就诊时,只能去普通专科门诊就医,到简易门诊不看病只开药的不再享受医保报销。

按照新规定,选择的第二家定点医院,只能去看普通门诊,这意味着假如这家定点医院只有内科、外科这种简单分类,将不能享受门诊统筹待遇。据介绍,现在三甲医院已经有了详细的专科分类,而个别二甲医院还没有进行分类,选择定点医院时要问清楚。

对住院治疗没有定点限制

据介绍,新规定只是为了规范门诊看病,对住院并没有定点限制,只要是纳入广州市定点医疗机构,都可以住院看病,并享受医保统筹待遇。

按规定,门诊定点医院选定后,除工作、住址变动等原因外,在一个社保年度内原则上一般不能变更。只有在选定的定点机构看病,才能享受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基金每月最高支付限额为300元。每月最高支付限额当月有效,不滚存、不累计。

为了鼓励市民到基层医院看病,广州市将基层医院看病医保报销比例从75%提升到80%。经基层选定医疗机构转诊后30日内在其他选定医疗机构和指定专科医疗机构就医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从50%升到55%。而未经基层选定医疗机构转诊到其他选定医疗机构和指定专科医疗机构就医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为45%。

医疗机构,山西:新农合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


近日,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新农合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首批确定18个试点县(市、区),选择诊断明确、合并症、并发症较少的40种常见病、多发病,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医疗需求也在不断释放,自由转诊、无序就医问题有加重趋势,小毛病也奔大医院,出现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

据统计,目前在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病症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但患者往往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而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原本承载着分流患者基本就医需求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群众有序就医。通过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完善差别化支付制度、执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起付标准和报销政策、完善不同等级医院会诊帮扶合作机制等制度措施,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模式,提倡基层首诊,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病情缓解或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基层接受康复治疗。

卫生院,“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看病从此更便宜


胡丙杰告诉记者,为引导市民实现基层首诊,医保的报销力度将向服务基层倾斜:“采取进一步扩大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就诊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医保政策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引导效应。“

记者来到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见到71岁患者吕夕兰,她因肺心病住院17天。她的老伴说:“住院这么长时间,只花了200多元。这里看病便宜,新农合也报得多。”在药费单上,几乎没有超过2元的药品。由于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天长市今年1—10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药费同比下降53.6%。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基层医改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质疑

沾沾自喜是自讨没趣

既然是官方调查,按理更值得相信才是。然而,就在上月28日零点调查集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新医改阶段性成效不明显,超九成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87.4%的人表示看病更贵了。这就让人一头雾水,这“九成贵”和“八成便宜”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到底该信哪一个?

毋庸置疑,四年医改,成就卓著,尤其医保全覆盖这一重大惠民举措,让“李连玉为婆婆报销了14457元医药费,自付仅1000多元”。可是,过高的医保报销起付标准,过低的医保报销比例,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幸运地报销与自付比例高达14:1。刨去报销部分,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自付费用依然让人望而却步,及至“小病拖、大病扛”,谁能不相信“六成人需看病,多因费用拖延”不是个事实?

之所以都是调查,却得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恐怕还是调查的科学性问题。随着最基层的卫生机构迅速普及,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当然随时可看,但这不代表看什么病都是如此方便和便宜。在更多医院,挂号、取药、候诊以及楼上楼下跑断腿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只要“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一息尚存,开高价药、开大处方就难以绝迹。而目前医疗资源紧缺、分配不均、甚至是医疗资源闲置等还依然存在。抽查是为了反映客观现状,一旦抽查样本有选择性,乃至观念先行,结论难免南辕北辙。国务院调查结果应该出台一段时间了,之所以迟迟不对外公布,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现实中的锯腿自医,破腹自救等悲剧,“看病难看病贵”才是罪恶渊薮,而医患关系紧张到要“20张床位配备一名保安”的地步,个中真实原因,更无需明说。从这个角度说,即便被调查者八成人认为“变便宜”是真的,只要还没有真“便宜”到都能欣然接受承受的程度,我们都没有资本高唱凯旋之歌。这其中隐含的无奈与期待,需要我们去读懂,去看见,并化为努力。沾沾自喜只会自讨没趣。

晴川

赞成

肯定卫生体制改革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们的医改经历了三十多年,其中有波折,也有停滞,但是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建立,老百姓看病的基本保障体系就基本建立了,随着今年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铺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更加明显,贯彻下去,老百姓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卫生医疗服务,那么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愿望实现也就为期不远了。

作为老百姓,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一般是不考虑医疗问题的,而一旦生病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所以解决它也就成了一个最容易拨动老百姓心灵的一把钥匙。我们现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体系,国家也通过保险承担起了相当一部分责任,但是平等分配的权力、经济节俭的就医治疗这一块还是一个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只有人人享有平等的就医机会和条件的时候,老百姓才能感受到生命被同样尊重的幸福感;只有医生不再靠卖药吃饭而凭技术,那时就医的费用才能真正降下来,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医疗服务,而不是被惊天的药价埋没。

超8成满意,是对卫生体制改革的肯定,但是我们的改革还是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只有当我们摒弃以财富的多寡来作为衡量医疗制度标准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兼顾到社会公平和利益平衡的时候,我们的医改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老百姓才能病有所医,老有所托。

章中林

剖析

价廉物更美才有说服力

“八成民众反映看病变便宜”,这一调查结果,被诸多网友戏谑为“新闻联播式”的幸福。的确,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与纠纷,“看病贵”其实是很重要的诱因之一,既然如此,“八成民众认为看病变便宜”,显然与绝大多数公众的切身体会大相径庭。这样一份调查结果,遭来普遍的质疑,也就并不意外。

不过,假如就此认为上述调查完全是在信口开河或自说自话,却也不免曲解。事实上,上述调查的目标,本不是整体的看病价格,调查对象也非所有患者,而仅仅是对基层医改的一次调查统计。言下之意,人家调查的只是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等基层卫生院,大城市的大医院应当并不包含在内。既然如此,若是以大城市大医院的看病感受,来判断基层医改调查结果的公允程度,自然是比错了对象。

何以“八成民众认为基层看病变便宜”的调查结果,却仍然引发诸多质疑乃至不信任呢。对民众而言,看病便宜还是贵的主观感受,其实很难再去区分究竟是否在基层就诊。尤其是当习惯于去大医院就诊看病的公众,仍然占着绝大多数,对基层医疗从未有过接触机会的他们,当然不会对基层医疗有任何感受,将日常看病的难与贵与上述“看病更便宜”的调查结论对照,与自身感受的巨大差异,自然很难保持淡定。

医疗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医疗更容易更便宜,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看病贵还是便宜,的确还不能割裂出基层医疗来说事儿。毕竟,基层医疗真正实现的覆盖率实在有限,即便是基层医疗确实更便宜,真正得其实惠的公众也仍然是少数。这一点,从与大医院医生忙得如同热锅蚂蚁,而基层社区医生则相对清闲得多,就可见一斑。

基于此,基层看病更便宜,或许是不争的事实,但基层医疗仅仅便宜了,的确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基层医疗价廉物更美,提升基层医疗的水平与覆盖面,真正让基层医疗覆盖绝大多数民众的医疗需求。到了那个时候,超八成民众觉得基层看病更便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引发共鸣。

同时,制定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路径指南,胡丙杰介绍,在基层首诊的前提下,如遇无法医治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移病人,并在病人治愈后的康复期内,再由二、三级医院将病人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市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就医的格局。

社区医院,北京帕金森患者诊治注意 部分医院可有医保报销


昨天,北京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王香平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时表示,帕金森患者到宣武医院进行细胞刀手术治疗可享受医保报销。

目前我国约有220多万名帕金森患者。王香平介绍,目前全世界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不能彻底根治帕金森。近年来宣武医院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即细胞刀手术,对治疗帕金森效果非常好。目前本市有关部门已将该项手术治疗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但仅限于宣武医院。

还有帕金森患者反映,目前只能开一周的药,很不方便。王香平说,宣武医院正在与有关部门协调,希望不久的将来,患者能够一次开两周的药或者更长时间的药。

此外,宣武医院的康复科床位“实在紧张”,王香平说,宣武医院正在探索社会资本办医,力争引入社会资金办康复医院,目前正在选址,年底之前“会有眉目”,建好后,将缓解神经科康复患者床位紧张的情况。

宣武医院还在与周边区域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探索双向转诊,力争年内建立包括周边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联体。该院年内还将探索建立床位管理中心,统一调配全院床位。

宣武医院还推出层级就诊模式,缓解该院高级专家挂号难问题。今后,患者不能直接挂高级专家的号,需要首先挂专科号,主治医生或者副主任医师依据病情筛选,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将转至高级专家。据王香平介绍,以前专家上午看30个病人,只有30%是有针对性的疑难重症,现在专家看的病人80%至90%都是危重病人。据了解,这种专家层级就诊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到全市三甲医院。

从医理上来说,帕金森仅有少部分患者为家族史,大部分为散发病例。但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呢?有证据显示,每天三杯绿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病几率,其次多补充维生素E、鱼油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文章来源:http://m.bx010.com/b/11863.html

上一篇:参保人员,为避免跨院重复开药 北京医保信息将联网

下一篇:医保断交,缴纳年限会作废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