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不能遗忘非深户学龄前儿童

2021-04-21
非车保险规划

前不久报道了小俊豪的遭遇,开展了“拯救小俊豪”行动,晶报的倾情呼吁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目前,他的医疗费用有了着落,能够转到条件更好的医院接受治疗,这是不幸中之万幸。但是,像小俊豪这样有“万幸”机会的毕竟是少数。据深圳晚报昨日报道,一些来深务工者的孩子患大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有的需要几十万元医疗费,因为欠费,医院只有采取保守治疗。关爱的阳光照亮小俊豪这样的悲情个体相对容易,但要想普照所有的不幸群体,还需要在社会保障层面扩展互助救济渠道。

遇上困境的往往是非深户学龄前儿童,其父母收入偏低,也没有购买重疾商业险,面对天灾人祸,这部分人最脆弱无力。过去,深圳没有少儿医保,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从2007年起开始建立少儿医保,政府还提供了50%的保险费补贴,这一人性化举动虽然大大扩展了深圳的公共医疗保障范围,但“遗忘”了非深户学龄前儿童。深圳社保局给出的解释是,依据国家政策,学龄前儿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医保。看来,这样的“遗忘”是国家政策层面的疏忽。

但如何弥补这一疏忽呢?一句“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就可以事不关己了吗?而承受这“疏忽”后果的,却是一些像小俊豪这样的家庭,他们虽然没有深圳户口,但他们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纳税,在这里贡献GDP,早就把深圳当成家园,户籍所在地在他们看来,往往只是故乡的概念,这一点,他们和移民来深的户籍人口没什么两样。国家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如果能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实际困难,深圳完全可以先行一步,而关键是社会要取得共识,有关部门能体认民情。

决不能让一张户籍再负载那么多权利差异和歧视。外来人口在就医、子女上学等诸多方面承受不公,其所得和对城市的贡献不成正比。深户人口与非深户人口数量悬殊,政府在制定保障政策时已不可能把庞大的非深户排除在外。非深户也是深圳奇迹的共同缔造者,未来的深圳也离不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深圳的社会保障政策,就应该日益覆盖到所有深圳人。

事实上,深圳的社会保障政策也确实在大步突破,率先将暂住证更名为居住证,并赋予居住证更多的城市福利权利,实际上也就承认了获得居住证的非户籍人口的城市人身份。深圳在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方面,也不断向外来务工人群延伸,在相关规划中,外来人口将可以申请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均衡化,无疑可以进一步实现城市包容性,增强所有人的深圳家园意识。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深圳公共福利的扩展也需要一步步去做。发现哪里有缺陷,就要马上改进,发现哪里有空白,就要着手去填补。非深户学龄前儿童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即使是深户人口,即使有医保和少量的商业险,天价医疗费也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回归贫穷,对此,深圳可以建立大病统筹险及专项基金,并大力发展公众互助型社会保障,在广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高质量方向提升。

文章来源:http://m.bx010.com/b/41318.html

上一篇:新生宝宝投保 推荐平安附加医疗保险

下一篇:交通安全 十字路口巧刹车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