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保险保障功能是关键

2020-04-13
分红保险知识

保险公司纷纷抢推分红险

一过完年,这CPI就不断往上走创新高,央行也一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银行资金骤然吃紧,逼得他们纷纷推出各类理财产品。一向把上半年视为分红险销售黄金季节的保险公司,自然不遑多让,纷纷抢推出了各类分红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11家寿险公司今年已推出近20款“分红险”主打产品,主要包括中国人寿的福禄双喜两全保险(分红型)、新华人寿的好利年年两全保险(分红型)、泰康人寿的财富人生、平安的金裕人生、太平人寿的福寿连连两全保险、金悦人生等。中国人寿不仅推出了全新的“鸿盈”分红险,进入4月份,又将2007年推出的“美满一生”升级后以“福满一生”强势登场。而作为去年的新晋三甲之一,新华人寿干脆用“好利年年”与“吉祥如意”两款分红险强势开年。泰康人寿曾以万能险为主打,但今年也转推分红险“财富人生”。中国平安甚至计划停售明星产品智盈人生万能险,也发力分红险市场,今年一季度分红险的增幅明显高于万能险增幅。

买保险应重保障量力而行

为了拼抢分红险市场份额,各家保险公司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中国人寿新推出的“福满一生”,不仅强调其“当年返现”优势,还直接瞄准了民资最为丰厚的浙江,把全国性的新闻发布会放在了杭州举行。太平人寿则针对近期市民寻求资产保值抗通胀的需求高涨,明确宣称其新推出的“金悦人生”,是国内市场上“首款创新型长期抗通胀的”保险理财产品:自投保后到65周岁前,客户每两年即可领取一次生存金,领取金额从保额的5%开始,每领取五次,领取比例即提升5个百分点,即10%、15%,直至20%。到客户65周岁后,无论之前领取比例是多少,生存金的领取频率“加速”为一年一领,且领取比例“跳升”为保额的30%,一直领到88周岁。太平人寿在新闻宣传稿中称,该款保险“领取比例大幅度跳跃,不但成为阻击通胀的第一招,更可以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资金需求。”

不过有网民指出,按照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在宣传产品时,不能跟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做比较,而应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太平人寿上述宣传,存有“违规”嫌疑。对此太平人寿有关人士昨日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研究过了,宣传保险产品“抗通胀”概念并不在保监会禁止之列。

有保险业资深人士指出,目前的分红险产品基本都属于返本型,分红收益高低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理财能力。在当前分红险投资渠道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理财能力并不存在太大差异。其次,分红险收益率即使可抵御通胀,也不能单纯地视为理财产品,仍是一种消费。第三,分红险的收益虽然比较稳健,但变现能力较差。因此,投资者购买分红险,通常合理配置不应高于家庭可支配资产的20%~30%

相关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分红险:保障首位 分红其次


每年的六、七月是分红险的""红利派发季"",在分红险大热的今年,险企派发红利更是不含糊:除基本的年度红利之外,为分红险客户准备了丰厚的特别红利。在险企大手笔发红包的情形下,消费者该如何保持理智,正确选择分红型保险呢?

明确分红险本质是保险保障

分红保险,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简单来说就是带有分红功能的寿险。分红险的收入分为保险和红利两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它作为投资理财的首选。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邬先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时千万不能认为购买保险公司的分红险就是投资理财,这种认为是片面的,购买分红险本质上还是保险保障,其次才是投资理财。

专家建议,在选择购买分红险和购买何种类型的分红险时,应以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为出发点,重在考虑其本质的保险保障作用,切忌盲从。

选择投保公司很重要

虽然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70%的盈余必须分配给保单持有人,但红利只是一种预期的收益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客户才能享受到的一定比例的分红,它完全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如果公司没有盈余,分红险也就没有红利可分。

投保者在选择投保时,一定要购买业绩优良、投资能力强的保险公司的分红产品:第一、选择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保险公司;第二、选择经营稳健、没有历史包袱的保险公司;第三、选择已经成了专业运作资金、运转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第四、选择市面上较成熟的明星保险产品。

如何了解一家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呢?中国平安人寿的宋小姐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查一查该公司最近五年分红险的分红状况,经营是持续的,持续良好的分红事实是最有利的证据。

关注红利分配方式

目前红利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两种:保额分红和保费分红。

保额分红又称英式分红,是以保额为基础进行分红,将当期红利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此种分红方式更能突出保险产品特有的投资与保障的特性,投资人在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期满或退保时可拿到所分配的红利。保费分红又称美式分红,也称现金红利,是以所缴保费为基础进行分红。如果投保人需要支取,可向保险公司申请领取。

在选择分红方式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保额分红产品的投资收益明显高于保费分红,存在的缺陷就是保额分红并不是现金分红,其红利领取方式不如保费分红那么灵活,只能通过退保或减少保额的方式实际获得红利。但退保或减少保额都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损失,短期内退保或减少保额并不划算。保费分红的红利性质则比较灵活,可留存也可取出,容易变现,但是投资收益率不如保额分红。

新华人寿相关理财经理建议,如果手中有闲钱,不急于将红利取出,则可以选择保额分红的产品,在长期内获得更好的收益。如果对未来预期并不乐观,只是将分红型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或规避利率风险的方式,则可以选择保费分红的产品,随时领取现金红利。

分红险更适合稳定收入人群

专家提醒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购买,切忌盲从和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

首先,分红险更适合稳定收入人群,收入不稳定的家庭应谨慎购买,需要综合考虑收入情况、风险偏好等,可优先考虑购买保障类险种,选择一些保障期较长、保障功能较强的分红产品,而不应对短期的收益率看得过重。比如说年龄在30岁以上的投资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或更低的年轻人,建议在购买分红型保险时,就应先把保障放在第一位,之后再考虑收益状况。而对于月稳定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除了考虑保障之外,还要注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上则可考虑理财收益型产品。

其次,老人和儿童不适合购买分红险。大多数分红险对投保人(即掏钱买保险的人)没有限制,但对保险受益人(出现意外获得补偿的人)却有年龄等方面的限制,70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能作为受益人。从投保原则上说,家庭保险首先要保的就是主要收入创造者,防止因其伤病亡而中断家庭收入。

第三,进行合理的组合投资。保户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散投资,而不该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一个保险品种上。分红回报的多少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理财能力,只有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能真正规避风险,起到理性投资的目的。

分红险是骗局吗?购买分红险的四大误区


分红型保险具有投资安全、回报稳定、保障全面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稳健型投资者喜欢,今天给大家分析下购买分红险的四大误区,帮助大家更好地选购分红险。

误区01

为投资赚钱而买分红型保险

投保分红型保险是在确保保障的基础上,增加分红的收益。但如果投保人只顾投资收益而忽视保障,绝对是不可取的。因为分红型保险首先是保险,而不是储蓄(储蓄有固定利息,而保险的红利会随着保险公司每年的盈利状况而变化)或投资(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而分红型保险是在提供了保险保障的前提下,给投保人以额外的红利收入。风险极小,红利属于保费,可以免交所得税)。

误区02

分红型保险一定有高额分红

在分红型保险的整个保障周期里(特别是初期),可能会因为保费规模较小、前期费用较高、准备金累积率低、投资资金数额较小等原因导致初期分红偏低,甚至没有分红。但是,对分红型保险来说,最差的情况就是没有分红,不会出现负收益的情况。

误区03

相信高回报的分红承诺

由于分红型保险的利润要向投保人进行一定比例的分配,因此相对于其他险种,保费相对会高一些。但是,投保人购买分红产品时多支出的保费是确定的,而能否得到分红、得到多少分红,则是不确定的。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不好预测的。所以,任何时候、任何人(或机构)做出的过高的分红承诺都是不现实的。

误区04

过分看重短期分红

多数保险制度都是为一个中长期的计划和稳定的目标而服务的,持久不衰肯定优于昙花一现。虽然这些信息都要时间的检验,但是人们购买保险的原因正是由于未来充满里太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是风险。所以,保险的价值就在于中长期保障,而不在于短期分红。

了解分红险四大误区,避免踩坑,合理选购分红险。​​​​

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频区”?分红险都是骗人的吗?


说到“保险骗人”,不禁让我们想起朋友圈里那些隔三差五就以利益相诱的保险“开门红”广告,很多代理人经常会拿着分红保险向客户推销。无论是朋友圈文案,还是贴出来的盈利演示图,都特别好看。

诸如“只需交十万,若干年后,账户数字就轻松变成百万”,钱生钱的能力从未如此简单粗暴过——只要坐等着,五位数存款就能变成六位数,甚至七位数。

可一旦兴冲冲地买了,很快你就会失望——增值慢,取出难,这卖给我的是什么玩意?

一、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发区”?

1、买前买后收益落差大

很多业务员在展示分红险计划书时,话术往往是:每年交个十万,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领,到了80岁就能有很多钱。这是真的吗?

钱会“自己长大”是不假,可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首先,绝大多数理财险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档,展示时为了诱人,常用的是高档收益,但实际上获得高档收益的难度很高。

比如,支付宝的“全民保”年金险也曾做过这种事,只显示高档收益,对不同收益档位缺乏明显提示;后来质疑声音大了,才把其余两档收益放到显眼位置。

其次,像当前的经济环境,理财险回报在中档较为合理,但依然有不确定性风险。根据合同,只有低档收益是白纸黑字保证的。但低档收益往往比银行定存利率还要差。

所以,购买前展示的收益和购买后实际的回报,两者差距较大,成为分红险常被投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意无意的概念误导

分红保险理财为主,保障为辅,所以消费者投入的保费一般远大于出险赔付的保额。

大多数分红型产品约定用保额作为基数,计算每年返钱数额,但有些业务不精的业务员,会说成是以投入保费作为基数,诱导成交,数年后就很容易被投保人发现端倪,产生投诉。

3、一旦急用钱取不出来

分红保险的好处是,能给未来以确定的经济回报,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流动性差,一旦急着用钱,想要取出来相当麻烦。

所以,如果想通过分红险理财,务必要用近几年都确定不会用到的钱,切忌将日常应急资金都搭进去了。

未来一旦因为周转需要而选择退保取现,损失极大。

二、分红险到底“坑”在哪?

根据银保监发布的《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有人可能会说:“挺好的啊,全年利润至少分出7成,给投保人分红呢。”

但是,“可分配盈余”可不是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能看到的数字,而是保险公司说了算的。

而每一个投保人该占多少份额,不但计算方式复杂,而且涉及用户数据,也是保险公司绝不外传的内部机密。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红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费者终归是无从知悉。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险公司每年给印发红利通知书,通知书上写了多少钱,就领多少钱。

在给保单持有人分红这件事上,保险公司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分红险到底好不好赚,想必大家也懂。

所以说,保险千万种,眼睛要擦亮!别人激情营销,你要保持冷静,莫待明年排队退保,怼天怼地怼保险。

一眼看中理财型保险,却忽视最重要的人身保障,是90%的人初接触保险时都会踩的坑。

只有选对保险,才能真正保障自己,把意外、疾病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三、学会这3点,避开90%的坑

1、优先买什么?

相比起理财型保险,我们更应该优先选择能提供基础保障的保险。毕竟“保险姓保”,保险的本质是为了保障。

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买保障终身的储蓄型保险,但千万千万别买返还型,预算不足的可以先考虑消费型产品,把保额做足,等以后预算充裕再调整补足终身保障。

为什么懂行的人都建议你,远离那种号称“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返还型保险?

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买了一份保险,身体一直健康无忧,那这份保险到期没用就亏了。

事实上,同样花5000块钱,储蓄型产品能买到50万保额,而买返还型产品只能买到8万保额。

花一样的钱,买到更高保额才能更有效覆盖风险。尤其在疾病高发年龄段,足够高的保额才能覆盖家庭财务风险,才是我们首要追求。返还型保险看似“有病治病,没病返钱”,但实际保障不足、价格高昂,多付的钱还不如留下存银行更划算。

2、优先给谁买?

买保险的原则是先给顶梁柱买,后小孩老人。顶梁柱是家里赚钱最多的,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优先把TA身上把保额做足,才能考虑其他成员。

千万不要因为观念错误,优先给老人小孩买了,却没给顶梁柱配保险。而家庭支柱一旦病倒了,家人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还要背负着一大堆房贷车贷,才是对家庭真正的伤害!

3、花多少钱买保险合适?

一般根据家庭年收入的10~20%来配置保险预算。保费太低的话,保额难以覆盖疾病治疗费用,起不了作用,保险看起来鸡肋;保费太高的话,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所以最合适的保险,是根据自己的家庭财务情况及健康状况来进行个性化配置的,以现金和资产情况分析出最佳的保险产品组合。

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发区”?难道分红险都是骗人的?


说到“保险骗人”,不禁让我们想起朋友圈里那些隔三差五就以利益相诱的保险“开门红”广告,很多代理人经常会拿着分红保险向客户推销。无论是朋友圈文案,还是贴出来的盈利演示图,都特别好看。

诸如“只需交十万,若干年后,账户数字就轻松变成百万”,钱生钱的能力从未如此简单粗暴过——只要坐等着,五位数存款就能变成六位数,甚至七位数。

可一旦兴冲冲地买了,很快你就会失望——增值慢,取出难,这卖给我的是什么玩意?

一、为什么分红险是“投诉高发区”?

1、买前买后收益落差大

很多业务员在展示分红险计划书时,话术往往是:每年交个十万,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领,到了80岁就能有很多钱。这是真的吗?

钱会“自己长大”是不假,可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首先,绝大多数理财险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档,展示时为了诱人,常用的是高档收益,但实际上获得高档收益的难度很高。

比如,支付宝的“全民保”年金险也曾做过这种事,只显示高档收益,对不同收益档位缺乏明显提示;后来质疑声音大了,才把其余两档收益放到显眼位置。

其次,像当前的经济环境,理财险回报在中档较为合理,但依然有不确定性风险。根据合同,只有低档收益是白纸黑字保证的。但低档收益往往比银行定存利率还要差。

所以,购买前展示的收益和购买后实际的回报,两者差距较大,成为分红险常被投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意无意的概念误导

分红保险理财为主,保障为辅,所以消费者投入的保费一般远大于出险赔付的保额。

大多数分红型产品约定用保额作为基数,计算每年返钱数额,但有些业务不精的业务员,会说成是以投入保费作为基数,诱导成交,数年后就很容易被投保人发现端倪,产生投诉。

3、一旦急用钱取不出来

分红保险的好处是,能给未来以确定的经济回报,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流动性差,一旦急着用钱,想要取出来相当麻烦。

所以,如果想通过分红险理财,务必要用近几年都确定不会用到的钱,切忌将日常应急资金都搭进去了。

未来一旦因为周转需要而选择退保取现,损失极大。

二、分红险到底“坑”在哪?

根据银保监发布的《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有人可能会说:“挺好的啊,全年利润至少分出7成,给投保人分红呢。”

但是,“可分配盈余”可不是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能看到的数字,而是保险公司说了算的。

而每一个投保人该占多少份额,不但计算方式复杂,而且涉及用户数据,也是保险公司绝不外传的内部机密。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红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费者终归是无从知悉。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险公司每年给印发红利通知书,通知书上写了多少钱,就领多少钱。

在给保单持有人分红这件事上,保险公司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分红险到底好不好赚,想必大家也懂。

所以说,保险千万种,眼睛要擦亮!别人激情营销,你要保持冷静,莫待明年排队退保,怼天怼地怼保险。

一眼看中理财型保险,却忽视最重要的人身保障,是90%的人初接触保险时都会踩的坑。

只有选对保险,才能真正保障自己,把意外、疾病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三、学会这3点,避开90%的坑

1、优先买什么?

相比起理财型保险,我们更应该优先选择能提供基础保障的保险。毕竟“保险姓保”,保险的本质是为了保障。

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买保障终身的储蓄型保险,但千万千万别买返还型,预算不足的可以先考虑消费型产品,把保额做足,等以后预算充裕再调整补足终身保障。

为什么懂行的人都建议你,远离那种号称“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返还型保险?

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买了一份保险,身体一直健康无忧,那这份保险到期没用就亏了。

事实上,同样花5000块钱,储蓄型产品能买到50万保额,而买返还型产品只能买到8万保额。

花一样的钱,买到更高保额才能更有效覆盖风险。尤其在疾病高发年龄段,足够高的保额才能覆盖家庭财务风险,才是我们首要追求。返还型保险看似“有病治病,没病返钱”,但实际保障不足、价格高昂,多付的钱还不如留下存银行更划算。

2、优先给谁买?

买保险的原则是先给顶梁柱买,后小孩老人。顶梁柱是家里赚钱最多的,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优先把TA身上把保额做足,才能考虑其他成员。

千万不要因为观念错误,优先给老人小孩买了,却没给顶梁柱配保险。而家庭支柱一旦病倒了,家人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还要背负着一大堆房贷车贷,才是对家庭真正的伤害!

3、花多少钱买保险合适?

一般根据家庭年收入的10~20%来配置保险预算。保费太低的话,保额难以覆盖疾病治疗费用,起不了作用,保险看起来鸡肋;保费太高的话,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所以最合适的保险,是根据自己的家庭财务情况及健康状况来进行个性化配置的,以现金和资产情况分析出最佳的保险产品组合。

文章来源:http://m.bx010.com/b/3236.html

上一篇:社保,外地户口迁入北京 如何缴费自己的保险

下一篇:恶性肿瘤,从名人的事迹反思保险到底有多重要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