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知识汇总 养老需求还得“稳”“活”搭配

2021-06-21
养老保险知识

变额年金保险的最大特色就是保障+有保证的收益。以往的投资连结险更偏重于投资部分,而对保险的关注度不够。但随着消费者对保险的接受度的提升,兼具保障的投资产品才既能体现保险保障的根本作用以及消费者对于投资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的年金保险,基本上都是两全保险,一般产品形态都是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间内死亡,或在保险期间届满仍生存时,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均应承担给付保险金。

随着大家对投资理财的需求已经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目前的两全年金保险基本都具有分红功能以及累计生息的功能,这样就能抵御通胀的压力。

“对于养老的规划除了两全的年金产品和可以配搭万能险的组合,这样就能提供未来的养老保障。”业内人士分析,“两全年金保险+万能险”的组合和目前的变额年金保险类似,两全年金保险能够约定年金的固定支付,起到“稳”的作用,而万能险的灵活支付,且更具投资性,更具有“活”的作用,两个险种的互相补充,能很好满足养老需求。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建议,由于这是两个独立的险种,在考虑配搭购买时,要综合考虑两个险种总的保费支出。

相关阅读

保险知识汇总,中高收入者养老 筹措养老金要搭配


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才能锁定未来收益

目前,我国构建的养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的)企业养老年金保险和(个人自主的)储蓄、投资。而现在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无疑是社保养老体系。但恒安标准人寿专家表示,目前平均的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是30%左右,中高收入者则只有20%,甚至10%左右。这意味着中高收入者想单纯依靠社保投入来获得退休后的理想收益难度很大。

至于企业养老年金,主要取决于所在企业的实力,目前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仍属少数。大多数人还需通过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为未来的退休生活做铺垫。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筹措养老资金有两类模式:一类是收益确定型,称为DB模式,另一类是缴费确定型,称为DC模式。对后者而言,由于受益人承担投资风险,因此在市场遭受重大冲击时,这一模式通常受影响较大。

两种养老金模式结合

业内专家表示,个人养老规划可以将DB和DC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其实,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投资方式都与DC模式很接近,如购房、基金定投等,这类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可以确定投入多少钱,但未来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无法确定。而寿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养老险则可以提供DB模式解决方案,在这一模式下,投保人不仅可以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通常还可以按约定终身领取。

不过,购买商业养老险还要考虑自身预期寿命及未来期望的养老费用,确保养老金能提供未来的消费需求。

保险知识,巧搭配老年险减轻养老压力


保险公司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风险太高,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险种。目前能够满足老人投保需求的保险总的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老年险。另一种则是一些保障年限相对放得比较宽的险种。

虽然选择不多,但理财分析师认为,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主要在意外和疾病两方面存在风险。通过合理的选择搭配,老年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人减轻“养老”压力。例如,老人因腿脚不便发生诸如交通事故之类的意外,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得到保障。

据了解,目前国内老年险主要可以对老人进行三方面保障。一是老人发生意外伤害;二是老人因疾病或因意外身故;三是老人因意外全残。此外,个别保险也有一些特色保障。

保险公司的人士表示,目前个别保险公司推出的住院津贴险还可以单独投保。这一险种可以在投保人住院期间每日给付一定数额的保障,且个别住院津贴险规定,投保三年未发生理赔的,第四年保险公司保证续保。这类险种也适合一部分老人购买。

保险业内人士提醒说,想要通过保险减轻老年后的风险,尤其是疾病风险,要趁早投保。这样做,一方面投保人不会因为年龄问题而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早日投保,保费也会相对便宜。

老年人保险的巨大风险让很多保险公司都望而却步。老年人这一群体患病和遭受意外的几率高,属于风险高发群体,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对投保人而言,也是一种考验。

保险专家提醒,保险往往不是“量身订做”。因此为老人购买保险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投保年龄的限制;第二,注意如实告知义务条款;第三,注意险种的责任范围;第四,注意住院医疗保险的观望期;第五,注意免赔条款。

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赔工作,有报案、申请、立案、赔付等一系列过程,因此一旦生病或发生意外,投保人首先要告知保险公司。为了让保险公司了解情况,及时通知、提出索赔申请和整理必备材料是必须的。材料包括医院的病历、住院证明、保险单及近期缴费凭证、投保人的身份证明等。

此外,不到保险公司的指定医院去治疗是理赔难的另一个原因。保险公司都要求客户在指定的医院就医,以便理赔。如遇特殊情况,被保险人可按照就近原则,比如发生外伤、有生命危险等,可先在就近医院,与保险公司联系后再转院。

养老还得靠自己 应尽早购买人寿养老保险


近来,“以房养老”成了热门词汇,我国养老金的重大缺口,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础保障,只能满足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晚年生活品质的保障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理财方式,应更多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有益补充。

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需要从大众角度出发,注重保障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因此从总体来看保障水平比较低。只能满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只能作为最基本的保障,往往不能满足转移更多风险的需求。

而商业人寿养老保险可以当作一种强制储蓄的手段,是针对社保养老的强有力补充,在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理财、养老选择。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返还计划选择、另外险种也兼备了储蓄和投资的功能,使理财主体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

北京的孙女士今年56岁,1997年,时年18岁的独生女儿因病去世,让本来幸福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失独家庭”,原本性格开朗的孙女士也在无尽的悲痛中变得少言寡语,甚至自闭自卑,而16年后的今天,孙女士夫妇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养老。现在孙女士只能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生活。这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养老不能依靠别人。如果孙女士在年轻时给自己买一份养老保险,那至少可以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前加上一道保障措施。

商业养老保险丰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种类,相比之下,社会养老金只能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缺乏弹性,而商业养老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足按月领、按年领、还可以足一次性领取一大笔资金,如两全保险;有的还可以在按月领取的同时在到一定年龄时冉领取一部分养老金,如年金保险中给付的祝寿金、满期生存金。

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费用才是真正的大风险开销。因此在投保人寿养老保险前,最好能先安排好医疗保障。

另外,投保的年龄不宜过高。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士提醒说,虽然有些养老保险产品允许的投保年龄可能超过50周岁,但投保时年龄过大,需缴付的保险费也相应较高,对已接近退休年龄的投保人是不利的。当然,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年龄较大也可以投保养老保险,此时可以考虑一次性缴费投保。

保险知识汇总,搭配商业医保 全民医保保基础


6月1日起,广州迈入“全民医保”时代,首次改变了未成年人在医保体系中缺席的局面。未成年人有了医保,是否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保险专家指出,医保只是基本医疗保障,保障水平较低,家长仍不能掉以轻心,为获得高层次的医疗保障,通过商业保险来弥补基本医疗的不足仍显得十分必要。

“全民医保”有三大漏洞

尽管基本医疗保险中,未成年人只要每人年缴费80元,政府为每人资助80元,就可以享受看病报销一年最高8万元的待遇,但基本医疗在保障门槛和保障范围上仍有限制。

首先,自付比例较高。其中住院报销规定了严格的起付线和个人支付比例,以三级医院为例,起付线为600元,也就是说只有因住院支出在600元以上的,才给予报销。同时,医疗保险基金只能报销医疗费用的60%,其余部分仍需个人承担。此外,未成年人门诊最多可报销70%,且每月最高支付限额仅为300元/人。

其次,就医医院有限制。未成年人门诊必须选定两家等级低的定点医院就诊,方可获得70%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中,一家为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所在学校的定点医疗机构,令一家为其他定点医疗机构;若在其他医疗机构就医,医疗保险基金仅支付40%。此外,在报销规则中,在等级高的大医院就医的报销比例,远低于在等级较低的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比如去一级医院就医,个人只要支付比例是20%,而去三级医院就医,个人支付比例就要翻倍,达到40%。这使得未成年人在接受优质医疗条件的前提下,不能得到相同的医疗保险基金补偿。

第三,保障水平低。基本医疗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如无身故与残疾给付,无自费药、手术费、自费器材的赔付,无身故全残的保费豁免,无床位及膳食费用的补助,无交通事故等有赔偿责任的事故赔偿。

买医疗险补充可全面保障

保险公司对于0~3岁婴儿医疗险,往往缺少一般住院费用补偿险,因为出险率高,赔付高,公司亏本严重。随着医疗费用的激增,对住院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在加大。保险专家指出,每年支出几百元的费用,买一份有医疗保障的保险,一旦发生医疗费用,可提供较全面的费用赔偿。

一般少儿综合医疗险的保障范围包括住院医疗、意外医疗、住院津贴、意外烧烫伤、少儿重大疾病等多项内容,投保人可自由选择,如中国人寿的阳光宝贝吉祥卡、信诚的宝康综合险,保费一般只有几百元;如20~30万的消费型重疾保障,年交最多不超过600元;意外险、意外医疗、住院医疗一般是组合险,保额约10万元的意外险保障,加上1万的意外医疗和2万的住院医疗,年交保费约400元。

提醒:儿童保费占比1~2成最佳

不过,医疗险有定额给付型和费用型两种形式。费用型依据发票赔偿,定额给付型依据事前约定的保额进行赔付,保额高出的部分可用于营养费、误工费、车船费、陪伴费、护理费,以及享受单人病房、专家诊治等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选择费用型可关注100%报销型保险,如中国人寿“计生儿童保险”,因意外伤害在二级及以上医院的诊疗费用,符合社保报销范围内的,每次扣除50元后,按100%比例报销意外伤害医疗费用;选择定额给付型应注意避免因为保额过高,超出保费支出范围,一般家庭总保费支出应占家庭收入的15%~20%,孩子的保费支出为总保费的10%~20%。

保险知识汇总,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该如何搭配


随着国家社会基本保险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似乎“社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全面了。那么,社保与商业保险的比重应该如何调整?两者如何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概念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保险的两大类别: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作用就在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保、伤有所疗、失有所得。也就是让你在劳动丧失的时候,能获得一定费用的补偿和救济。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保险金给付原则及标准强调“社会公平”原则,即权利义务不对等,不强调交费相等,但强调给付相同给付标准原则上是统一的。满足社会成员生、老、病、死方面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需要。

商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强调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加强各自的保险程度,保障不同的生活水平,满足更高的发展和享受的需求。

养老和医疗

如果说社保是解决基础的温饱问题,那么商业保险就是是社会保险的补充和加强。有商业保险就可以保持更高的生活水准。让我们重点看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方面的异同点:

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当年人均工资,按个人与企业缴纳的一定比例,在将来进入退休年龄时享有一定的养老金。它保障了基本生活需求,所以通过用商业养老做补充,避免退休时收入出现很大落差。

社会医疗保险是在一定额度中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对老百姓来说,社保提供的医疗保障只能算是最基本的,选择合适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何精确搭配养老保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越来越近,今后的社会将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和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许多人都开始购买养老险,及早储备养老金。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保险产品,怎样挑选出合适的养老保险?

买养老险 精确组合搭配让养老无忧

养老金的筹划,首要的问题是顾及通胀因素。一般来说,普通人从开始做养老金储备到最后领取,这中间可能相隔10年、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前期做养老金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期间通货膨胀的因素。

按照目前的普遍做法,理财师一般会把每年的通胀率定在3%-5%。但现在很多投资者的养老意识比较强,所以养老金的储备都较早。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测难度。因为通胀水平和每个人的收入水平等都具有一定的未知性,所以准备养老金的时间越长,这中间的测算就越难。故而,提前假定未来需要多少钱养老,然后再据此所做的养老金储备计划并不可取。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投资者根据一定的通胀水平,和对自己收入的预判,设置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组合,日积月累地储备养老金。

作为养老金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当属买养老险。专家提醒,为规避通货膨胀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市民,在买养老险时,可优先考虑分红型养老保险;而即将推出试点的税延型养老保险,也是值得尝试的品种。

除此之外,养老金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由于这笔钱的特殊功用,投资时对产品的选择也有一定要求。组合中的产品应该以稳健型品种为主。超长期的固定收益产品如国债、长期储蓄、投资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等,都是这个组合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这类产品的优势是至少可以保本,但平均收益不会太高。当然,除了这些相对稳健的金融产品外,有一些风险相对较高,但是收益率水平也与之成正比的产品也值得投资者考虑。尤其是那些比较年轻的投资者,因为储备养老金的时间较长,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这个组合中产品的风险承受能力,故而建议大家可以定投一些基金和黄金等品种。

选择定期定投的方式来实现,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均摊成本,从而平滑投资风险,符合养老金储备稳健的特点。买养老险、养老金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专门账户来进行理财投资,并且组合摊平风险。

各保险公司都推出了分红型的养老保险和万能寿险等新型产品。那么,这些商业养老保险怎么样呢?

从理论上而言,这些产品比较合理和先进。在这些产品中,设定固定的保底的回报率或者收益,而真正的回报或者收益则与当时的利率水平和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基本都属于利率敏感型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好处就是:收益与当时的利率和公司业绩挂钩,因此理论上应该可以回避或者部分回避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威胁,使养老金相对保值甚至增值。让人担心的是:投保人必须选择一家可靠的保险公司。否则即使有国家的监控和保护,也有可能因该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好而使自己受到损失。因此关键的是要挑选一家实力强,信誉好的保险公司来购买该类产品。

但是不管如何,不管商业养老保险怎么样投保,实际上养老保险产品一定要符合安全第一,兼顾收益,确定给付和利率敏感性等特点,才能为您建立起可靠的养老金保障来源。这就需要一定的眼光和一些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好购买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险是长期的储蓄型险种,在银行利率走低的背景下,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养老险。”保险专家说,商业养老保险大致可分为传统型养老险和分红型养老险两种,分红型养老险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其实际分红和结算利率视寿险公司的经营水平而定,不受保监会规定的年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限制。

其次,可适当缩短缴费期限。商业养老保险有多种缴费方式,除了一次性趸缴外,还有3年缴、5年缴、10年缴、20年缴等几种期缴方式。“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缴费期限越短,缴纳的保费总额将越少。”重庆保险专家说,在银行利率走低的背景下,消费者可缩短缴费期限,这样比较省钱。

第三,早买比晚买好。保险专家说,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的养老金是根据保费复利计算产生的储蓄金额,因此,投保人年龄越小,储蓄的时间越长,缴纳的保费就相对较少。此外,消费者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年龄最好在50周岁以下,因为投保年龄超过50周岁,需缴付的保费比较高。

保险知识汇总 购买保险要合理搭配 切勿贪多嚼不烂


近期,温线动车追尾等交通事故频发拉紧了不少读者的神经,意外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据多家保险公司透露,近期意外险等基础保障类保险销售明显升温。如何理性购买意外险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就此问题对行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据专家介绍,意外险主要针对三方面进行保障。一是因意外导致的身故或残疾;二是因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三是因意外导致的误工损失(津贴)。因意外导致身故或残疾是意外险的基本保障内容,后两者通常会单独或共同搭配在前者之上,从而形成五花八门的意外保险商品。

保额要“因人而异”

如何投保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专家建议,对于偶尔外出公干或出行的人士,可选择在出行期内投保短期交通意外险,费用通常在20元左右,保费便宜但保额相对较高。而对于经常外出的商旅人士,建议买一年期的意外险,保费在100元/年左右,可提供意外身故保障、意外残疾保障,保障比较全面。

如泰康人寿的e顺交通工具意外保险,可根据出行方式自由定制个性化组合,灵活选择保险期间、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其飞机意外伤害保险金在60万-90万元,最低保期为8天。而安邦保险的出行无忧交通工具意外保险,则是多种交通工具保障、一次购买,保障一年。保费为50元,保额根据交通工具不同,为10万元到40万元不等。

切忌“贪多嚼不烂”

据了解,有读者为了加大保障,往往一人购买多份意外险。

然而,据专家介绍,拥有多份保险,因意外导致的身故或残疾而产生的保费和因意外导致的误工津贴可以叠加,但是因意外导致的医疗费用例外。

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在做医疗费用理赔的时候,需要被保险人提供医疗发票,这些发票只能够报销一次。但是若医疗费用超过某家保险公司的保额,可以将剩下的费用拿到另一家保险公司理赔。如果被保险人获得的保险赔款超出了实际的医疗费用损失,这也是不符合保险“弥补损失”的基本原则的。因此,提醒广大读者,购买保险要科学搭配,并非越多越好。

网购实惠多

记者发现,意外险的投保是一个比较透明的过程,在各保险公司网站上、专业的保险超市网站上都有相关内容可供查询,消费者可以据此进行货比三家。投保人通过网购,还能得到不小的实惠。如淘宝平安的一款保险,网上投保5折优惠,保障期限一年,网上购买100万元保额仅需100元。

此外,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保险中介公司选择贴合自身需求、具有最高性价比的组合,山东九安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宋执旺就曾表示,保险中介公司不会对此项服务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

保险知识汇总,各类保险需求市场 居民首选商业医疗保险


日前,一项针对我国城市居民对各类商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8.3%的城市居民把商业医疗保险作为首选,其比例已经超过了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和人寿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在经济发达国家是最普及的险种之一,主要内容就是个人在健康的时候,用很少的钱来购买保险,当其生病或受伤时,保险公司就会按比例支付其医疗费用,使个人减少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据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医疗制度改革催发了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要。

我国由于开展社会医疗保险时间短,资金积累有限,个人需要支付的费用多,特别是一些大病和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远远超过了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使个人背上沉重的负担,而商业医疗保险能承担个人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如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个人住院安心保险”,10到19岁的个人每年交纳保费223元,就可以获得住院日额保险、癌症住院日额保险、器官移植保险和手术医疗全部四项保险,最高可获得20.9万元的医疗费用补偿。

目前,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已经给社会、单位和个人带来沉重的压力。统计数据表明,自1982年到1996年的14年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4%,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总费用高达773.7亿元,每个家庭的实际平均医疗保健支出718.3元,个人平均支出375.57元,而且还不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支出,因此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广大居民需要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化解潜在的医疗费用风险。

有关专家分析,对部分经济收入稳定、享受社会医疗保障的群体来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保障程度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商业医疗保险则能适应高层次、特殊的医疗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缺乏医疗保障的人群,像私营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农民都不在保障范围内,这些群体尤其渴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我国保险业如果适时加强医疗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并最终能够和个人帐户、公共基金一起,形成我国新的医疗保障体系。

保险知识,保险购买需要注意搭配


近一年来,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物价可谓“涨声一片”。继药材价格连创新高,日化业集体涨价引发抢购潮后,食品果蔬的涨价更是此起彼伏,米、面、油、蛋、奶也无一例外,猪肉价格更有翻番趋势。有读者向本报理财热线拨打电话咨询:早两年购买的保险产品,今年会不会也搭上涨价的班车,来个“先涨后奏”?

人身保险产品绝对价格近5年来没有显著波动

首先,保险是一份合同产品,除合同中的特殊约定之外,在合同有效期内即会按照合同内约定价格收取保费,中途随意涨价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其次,保险的定价规则与普通商品完全不同。普通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生产、运输以及人工等成本的影响,保险产品则不同,以传统寿险产品为例,其定价主要受生命表、预定利率和预定附加费用率这三大因素的影响。由于人身保险产品的特殊性,保监会对上述三因素有严格监管。而其他人身产品的定价,如意外伤害保险,则主要受保险事故发生率因素影响,也与普通消费品的价格涨跌因素并不相关。

看“涨”时代保险最应关注保额

买保险不是一劳永逸,保障应不断调整完善。中德安联的保险专家表示:对于很多人而言,物价的上涨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这意味着生活成本在不断提高。从保险的角度看,消费者面临的是保障因此而“缩水”的现状。

保额反映的是投保人希望通过购买保险产品来转移的风险金额。举例来说,30岁的安小姐在5年前购买了一份10万元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在确诊了重大疾病后,保险公司将一次性支付她10万元。但现在她可能需要担心的是随着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再过5年,10万元治疗重大疾病可能不够用,要再补充10万保额才能实现规避重大疾病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样,已经购买了其他养老金、定期寿险、健康险或教育金保险的消费者,也面临保额在通胀中“缩水”的问题。

保险是转移当前财务风险的工具。随着人的职业发展、家庭结构和年龄的增长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被保险人面临的风险也会发生变化,相应地,保险的组合也应随之调整。调整产品组合时主要考虑保额是否充足,保障是否全面。

保险知识汇总,养老体改 孰是孰非


养老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但也是难点和热点之一。最近,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牵动了社会各个阶层敏感的神经,据国内相关财经媒体披露:到10月28日,距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5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已经过去了整整9个月,然而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等5个试点区域普遍出现推进迟缓的现象。

不仅如此,上述五大试点省份还出现了大规模的事业单位“提前退休”浪潮,究其主要根源在于:高校等事业单位将与企业退休的养老金“趋于一致”,潜台词即为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养老退休金将会出现大幅下滑。按照暨南大学周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时所述:现在每月能收入6000多元,而按照新改革方案算下来,办理退休手续后每月大概收入三四千元,会减少近一半。

之所以出现在改革之际大量提前退休的现象,根源就在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制度改革惯例。众所周知,包括养老制度在内的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之上,脱离“三公”基础的改革,必定会遭到“下有对策”的变相反抗。对此,相关决策部门更应慎之又慎,妥善扩大试点,在试点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改革原则,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终极目标。

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此次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与企业养老制度逐步统一化。由于此前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养老金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事业单位养老金下降趋势,而具体下降规模多大,尚取决于决策层对试点结果的判断与地方财政可能支持的力度。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理应接受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和医疗体制改革一样,它也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讨论基础之上。然而从目前来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不但没有进行广泛讨论,甚至据相关媒体披露,一些试点区域为了保证试点稳定,避免公开媒体参与讨论。

此次改革的另一大问题是实行内部分割,即在事业单位内部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按不同标准执行,这显然违背了有关“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事业单位,继续按照行政单位养老标准执行,而大学、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则按照企业单位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国家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领域应该确定一种更为合理的关系。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消除机构差异,强化自身自愿缴纳养老保险金是根本的趋势。然而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更应重视程序与步骤的公平公正。作为与事业单位类似的行政单位,更应体现本部门改革的表率性,改革更应走在其他单位的前列。如果行政机关的薪酬和养老标准与企业相比另搞一套,并不断上涨,那么势必引发更多的争议。

文章来源:http://m.bx010.com/b/50825.html

上一篇:国寿鸿丰两全保险理赔57万

下一篇:投资保险知识大盘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